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照明灯的变迁

作者:程耿  2023-11-16

  暖风拂面,桃红柳绿。4月28日,乘着微凉的清风,我来到了黄梅县旅游风景区华中牡丹园所在地一一苦竹乡牛牧村村史馆。

  走进村史馆第一展区“农耕文化”。 一件件充满回忆的老物件呈现在眼前,充满沧桑的石凿碾道、光溜溜的石磙、锈迹斑斑的犁铧……让人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向我们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个农电人,触动我心弦的还是的第二展区“生活历程”中的“照明灯的变革”。

  这个展区的“灯”全部是由该展区的讲解员程熙老人捐献的。程熙老人年过八旬,退休前是该县某中学一名语文教师。由于是文化人吧,他以“实物十图片十说明”的形式,将这个小小的展区装饰得图文并茂,别具一格,让人恋恋不舍,触景生情。

  象讲师一般,他边讲解边轻轻移动“导游棒”指向展放在柜橱上的“古董”侃侃而谈…… 

   “这是‘松香灯’,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解放前,那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压得中国人踹不过气、直不起腰来。人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由于贫穷落后,那时平民百姓根本没有照明工具。“刀耕火种”“ 披发文身”是山区老百姓的真实写照。诠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难时光。偶尔晚上想弄点事也只有从松树上,砍下沾满油脂的松节,插在盛满沙子的破沙罐里,充当照明灯而已。这就是当时的照明工具。点燃后松节,燃烧起来既产生出呛人的烟雾又发出‘噼啪啪啪’刺耳的油炸声,往往一支松节燃烧的时间很短、很短……"

  “随着岁月的流逝,后来慢慢地发展用上了这‘油盏灯’,又叫‘豆油灯’,将灯草晒干作灯芯……”

  “呵,这就是现在小庙里用作燃烧黄表纸的灯盏呵。”有人说道。

  “是的。”程熙老人立即肯定地回答道。

  “这灯,大家知道吗?”

  “煤油灯!”老人的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道。

  这是一个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铁制的瓶盖上有一个小孔,一条用棉絮搓成的灯捻儿,穿过瓶盖的孔中,从上面露出线头。将煤油倒进墨水瓶里,浸透灯捻儿,点亮灯头,灯就“OK”了。

  这煤油灯啊,自参加工作它就一直伴随着我,看书、办公、家庭生活,风风雨雨伴随我走了几十多个春秋。在那漫漫寒夜里,我在小油灯下学习,批改作业。时而外面的风从门缝里吹进来,灯苗摇曳,忽明忽暗,我得赶快用手护住那如荧的煤油灯。说实话,由于当时煤油紧缺且价钱贵,就是我们在学校办公,点灯用油还是非常注意节省。老百姓就更加节俭了,只有天黑透了,屋子里漆黑一团,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点点,忽明忽暗。忙碌奔波了一天的人们,此刻围在饭桌上谈天说地,一天的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然而煤油灯冒出一缕缕黑烟,常常熏得眼圈儿黑黑的,第二天起床,喉咙里吐的、从鼻孔里抠出来都是油污油污的污秽。

  这是“罩子灯”, 虽说它也是煤油灯,但它是煤油灯的“升级版”,那时可让人羡慕哩,它带有灯罩,不怕风吹,并且一侧有个按钮,可以调节灯捻儿,控制屋子里的亮度。放在院子里,不用担心被风吹灭。后来,第一次我们学校办公用上罩子灯时,全体老师兴奋得在灯下看书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可是大家却没有丝毫困意哩。

  1980年,村子里买了一台柴油发电机,从此有了小电灯,我们告别了小油灯。然而,柴油发电成本特高,那时每天晚上从七点发到九点半。每家每户只允许安装两个二十五瓦的灯泡儿,为了防止农户用灯泡,组长将每家每户的灯头与灯泡连接处贴上封条。一个月下来,一家电费摊到近二十块钱。一时间,不少农户忍痛割爱剪除了自家的电线。

  1983年,村子里从几十公里外引来了小水电,那时乡亲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总算用上了电灯。由于电压的不足,电灯常常是“红红的”。每逢雷雨天气经常是跳闸、断线。往往一停就是一两天,这电呐,老百姓认为总有一种‘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用起来不充足,不用吧又不心甘, 令百姓纠结的很。通常这时候也只有电灯和煤油灯双管齐下。更头痛的是每年进入枯水季节,塘干河断小水电也就罢工了,煤油灯又成了主要的照明工具。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1996年,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在家乡开始了。“嗨哟,嗨哟”在国网人一声声的吆呼中,一根根高大的水泥电杆在田野、山川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条条载着强大电流的银线走平原,淌过河流,越过山川,进入千家万户,就连我们这偏僻旮旯的小山村电灯也亮了起来,星光璀璨的灯火啊,犹如一颗颗夜明珠,光芒四射,驱走了山区的黑暗。

     电通了,乡村也发生了具大的变化,日光灯、壁灯、吊灯、台灯悄悄走进了千家万户。在遥远的山村里,年青的夫妇也用上了触摸灯,只需用手指一碰嵌在墙里面的开关,灯就亮了吧,数十秒后,又自动熄灭。姑娘们用上了感应灯,只要喊一声,灯就亮了。熄灯也自然是自动的了。

  回望以前的“松香灯”、“豆油灯”、“煤油灯”,再看看现在的电灯,一种比一种方便,一代比一代神奇。我设想,未来的灯会更神奇,电灯、日光灯已经不见了踪影。

  时下,灯明如昼,霓虹交映,各式灯具尽展奇姿,人世间似乎变成了五光十色——“光彩”的世界。改革开放了,科技发展了,照明灯也发生了变化。同时,煤油灯也完成了自己特殊的历史使命,走进了“村史馆”。   

  看着、听着、沉思着,“村史馆”“灯史”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住了我,让我的思绪完全沉浸在想象中,脚下的影子与光影渐渐融合,而我,似乎也融在了这灯光中。作为一名普通的国网人,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就是一盏灯,全身都与参观的人群沉浸在这柔和的光影里,不仅仅在见证着灯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在照亮了这条夜行的路,照亮路上的每一个行人,为这方世界带来光明。我感觉身上暖融融的,那是灯光散出的温暖。灯外照人,灯内暖己。

  走出“村史馆”,抬头望去,一群孩子手指天空惊叫“飞机,好快的飞机。”只见蓝蓝天空上,两驾飞机犹如两只像雄鹰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我想,伟大的祖国一日千里,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不正是如同飞翔在这蓝天上空的两驾飞机,雄鹰展翅,翱翔万里么!

来源:农村电气化信息网

标签:程耿,黄梅供电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