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南网报记者兵分多路,五省区寻访感动人物

山遥水远 我们追寻

  2016-11-08

  人们常说,电力工作者是光明使者。因为每一度电,从发电厂发出,通过输送、配电,最终进入千家万户,不论是下班归家打开电灯开关的一刹那,还是看到厨房灯光下忙碌的父母家人身影时,电,都是点亮我们生活的元素,电力工作者,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光明使者。


  作为电力工作者,生产电、输送、供应电力,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应尽责任。同时,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主动承担着社会责任。不论是在扶贫助困的攻坚战线上,还是在创新创意的制造研发项目中,都少不了电力工作者,都有南方电网人的身影。


  我们当中的许多位杰出代表,不仅是保障电力供应的光明使者,还在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给我们带来了感人至深和启迪心智的故事与精神。他们的故事,是南方电网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一次走进南网人的感动故事,都是在体验着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定,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无怨无悔。


  采访感悟


  当第一次踏进“滇北锁钥”的昭通,这才发现,这个地方高山兀立沟壑遍布,它甚至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跟炊烟、鱼米幸福地连在一起。它的贫穷主要是地理环境造成的与社会的隔断,继而造成了眼界、视野的差异,最终使得一部分人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


  扶贫是一项孤独的工作,在山里面呆着,白天的工作一结束,剩下的就是孤独,她怀着谦虚而忐忑的心,略带孤独地四处奔波游说。不站在那个位置,无法理解、言说,真要懂,就必须回到那片山寻找答案,也只有身处那片大山,才能懂得。


  ——南网报记者 毛春初


  采访吴长碧,颇有感触,在乌蒙山区漫长的跋涉途中,作词一首,以记之。


  《一剪梅·咏吴长碧》


  谁说穷通无尽头,漠漠水田,烟火不休。女郎更比秀眉身,雨夜登临,涕泪难收。


  异地飘零忍几愁,以你心重,解我心忧。个中甘苦问何知?乌岭情深,碧水长流。


  ——南网报记者 帅泉


  昭通彝良的扶贫书记吴长碧,我采访了4 次,记忆最深的6 月份,去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事,我当时全程参与了此事。当天大雨滂沱,崎岖的山路,白天行走都艰难,晚上就更难了,1/3 的路程都是手脚并用,或者蹲着往下滑。由于平时走的人少,很多路段长满了野草,加上道路湿滑,摔跤成了平常事,踩进积水坑更是不稀奇,手上都不同程度被野草划开了血口子。


  ——云南电网公司新闻中心 陈波


  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三沙团队的那次生死大营救。员工刘获因为患了急性阑尾炎,而岛上的医院不具备手术的条件,眼看刘获疼痛难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等船来已经来不及了,三沙供电局领导果断决定,不惜成本,哪怕搭飞机,也要把刘获火速送回海南手术,最后是搭乘相关部门的作业飞机回到了三亚,连夜抢救。


  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南网对员工生命的重视和关怀,这是企业文化中对人的尊重,员工的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这也是与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是一样的,让每个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下班回家。这个飞跃南海的千里大营救,很好地体现了南方电网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关怀。


  ——南网报记者 关飞


  三沙的船,让我最为记忆深刻。


  在三沙,这里下班了就可以回家成了一种奢望。这是在其他供电局都没有的情况,其他地方,再艰苦,上下班还是没有限制的。然而三沙要等船来,假如来了台风,船受到影响无法前来,那就只能继续留在岛上值班,直到船来才能离去。那天,我们采访结束想要回海南,因为船上位置很紧张,即便是一张归程船票,都历经了艰辛才拿到。所以说,在三沙值守,是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的。在这里,要克服的事情很多,没有毅力,无法做到。


  ——南网报记者 赖增鹏


  但凡和祝文姬稍有接触的人,很难不注意到她对待工作非常严谨。


  这么多年来,祝文姬一直保留着一个工作习惯:早上8 点到办公室,打开笔记本,把一天的工作计划一条条列出来,有什么注意事项、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等等一目了然。后来,这成为了所里新入职员工学到的工作技巧。所里的年轻人都敬佩祝文姬身上这份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思维、系统思维。


  有问题她都不会放过,对整个项目的推进和技术都有自己成熟的想法。


  ——南网报记者 黄宝仪


  那个努力把科学幻想变为现实的“创客女孩”


  南网报记者 关飞


  早就听说,作为南网的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祝文姬跟记者心中对科研人员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带着这个问号,我们去广西采访了这位童心未泯的科研女博士。


  2011年毕业后,祝文姬来到了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研究所工作。从开题到项目验收,她用了4年的时间,带领着一个平均年龄29岁的团队,成功攻克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技术难题,开创了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美好时代。


  在祝文姬这个“创新新人类”的身上,她的故事没有那么苦难,却依旧温暖人心,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让人熠熠发光的过程。


  这么多年来,祝文姬一直保留着一个工作习惯:早上8点到办公室,打开笔记本,把一天的工作计划一条条列出来,有什么注意事项、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等等一目了然。祝文姬有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思维、系统思维,工作十分有条理。


  她没有化妆品,衣服偏爱黑白色,因为她的工作需要压缩自己在梳妆台前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做实验和撰写论文。


  做科研,就像在黑夜中摸索,没有人知道研究方向是否正确,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最后可不可以做出来。“科研允许有失败,但我们绝不会让它失败。”祝文姬语气坚定。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设备仪器是冰冷的,科技研究是乏味枯燥的。然而,科研实验过程中,学术氛围、技术挑战等等来自各种触手可及、具体而微的快乐强烈地吸引着祝文姬。


  2015年12月18日,电动汽车边开车边充电成为了现实。团队成员终于松了一口气,祝文姬却依然不敢放松,“赶紧把材料拿去归档,不然丢了怎么办。”


  越是忙乱的时候,她越是冷静。她就是这样一位可爱、可敬又充满理想和创意的南网科研工作者。她是一个寻常人,童心未泯,爱动画片,也喜欢酷炫的机器人模型。


  “工作归工作,生活是生活,我们会平衡。”祝文姬说,在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研究所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9岁。他们会在职业、家庭生活中不断兼容、平衡,他们有对科研工作的坚持,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段人生,都充满了挑战与感动,正像每一个岗位,都有着它的汗水与欢笑,只有走近他们,去到现场,还原真实,贴近生活,才能读懂这些南网员工的杰出代表身上,所蕴含的力量。


  他们用脚在丈量大地,用心在服务苍生,用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与青春年华,在为自己的祖国与事业,献出最深沉、最真挚的爱。


  翻山越岭去探访南网扶贫干部


  南网报记者 帅泉


  近半年来,云南电网公司新闻中心的陈波反复向我们提起一名扶贫干部,说她是一位能让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7岁的孩子无不敬佩和感激的好干部。只因听过太多扶贫干部的故事,起初并未引起多大的留意。


  今年9月,得到了前去昭通的采访机会,由于天气不佳,我们从昆明直接坐车到昭通,然后转到彝良县牛街镇,这一去就是整整一个白天的路途。傍晚到达后,听说去村里还有几十公里悬崖山路,于是只能住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进山,才发现山路艰险,尤其是汽车会车时,根本不敢往悬崖边看。山里浓云薄雾,即便不下雨,都是黏糊糊的。到这个地方扶贫,还真的是考验人。


  待见到驻村第一书记吴长碧的时候,发现,她全身着装素色,脚上穿着一双样式老旧的帆布鞋。聊起来才发现,她比较腼腆。但即使这个腼腆的人,也曾让人们大吃一惊,2005年,她曾经用一个多月,收齐了彝良县政府各部门从1998年到2005年欠供电公司近80万元的电费。这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当记者听到这个故事时,感觉后面是有更多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


  曾经,她冒着滂沱大雨,从600多米爬升到1600米的悬崖旁,找到最偏远的几户人家,就为了给贫困户拍照立档。村民们拉着吴长碧的手泣不成声,“没想到书记会来,您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吃了这么多苦。”


  曾经,她给一个好赌博的村民担保建新房,让这户人家圆了住新房的梦,也让这个好赌的村民彻底戒掉了赌瘾,“感谢吴书记,感谢共产党。”


  曾经,她把村山里面当成了家,兴致颇高地筹资建厨房、洗澡间。按规定,一个扶贫干部在扶贫点一个月呆20天就够了,“但她却一直呆在这里,除了去上头开会。”


  曾经,她在当地推行合作社扶贫的方式,建立养牛场,让一些完全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新的期盼,“大家有才是真的有”。


  这一年,她经历了从群众“质疑”到百般“依赖”,从冷眼中的“外乡人”到发自肺腑的“吴书记”,从想象中的“门外汉”到“产业脱贫主心骨”。这一年,吴长碧高境界做人,专业化做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跨越了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漂洋过海去寻找 驻守祖国南疆的南网人


  南网报记者 关飞


  海南电网三沙供电局是网内最年轻的供电局之一,也是祖国最南端的供电局。在那里守岛供电的南网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南网报记者带着对三沙这个中国最神秘的市的好奇,和20多个小时海洋上行船的眩晕,来到了永兴岛,三沙市人民政府,也是三沙供电局所在地。


  每一位三沙供电局的守岛员工,脸上都写着幸福与笑意,似乎海风和阳光可以天然地增加人的幸福感,但是只有倾听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才会了解到他们守岛供电的艰辛。


  早期上岛时,因为补给船班次少,又受到台风影响,在永兴岛上值守的三沙供电局员工面临的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在最困难的时候,方便面都成了很难买到的奢侈品,吃岛上的木瓜,就是一顿美餐。因为早期没有淡水洗澡,每个人都要忍受盐海水洗澡过后的皮肤痛痒。


  尽管吃饭和洗澡的问题解决了,他们还是在与大自然做着坚持不懈地对抗,每年的台风季节,几乎每一个经过海南的台风,都会经过三沙,他们笑谈抗台风是日常工作,即便是习惯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工作业,他们仍旧需要学会,在四周大海一片寂静的漫漫海岛长夜里,如何对抗寂寞感,和通过网络视频画面,给家人捎去他们最深切的思念。


  然而,他们是自豪的,因为南海有我,三沙有我,我们是南网人中最骄傲最幸运的人,可以百里挑一地成为驻守三沙的南网人,成为祖国边疆最自豪最荣耀的供电人。


  媒体报道


  《南方电网报》采编团队始终心系南网五省区大地,关注平凡的南网员工身上不平凡的感人故事,去年至今,南网报采访报道过的刘来仙、韦成刚等南网员工故事,不仅让全网人看到了他们平凡又精彩的人生经历,也引发了中央媒体关注。


  新华社评韦成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带头人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的抄表员韦成刚,在农民、村干部、抄表员的身份转变中不忘初衷,不仅自我奋发摆脱贫困,还服务家乡父老,竭尽所能带领他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架桥修路、脱贫致富,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韦成刚的事迹之所以在贵州紫云的麻山腹地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位贫困人家出生的汉子,牢记“群众哺我以情、我报群众以恩”的誓言并践行之,还因为他密切联系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党性。


  韦成刚不尚空谈,只干实事。当村干部时,他拿出自己收藏的农业书籍,在家里开辟图书室供群众借阅,并毫无保留教群众种植技术,联系群众外出务工,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做了抄表员,他又尽心尽力服务每家每户,五年来行走路程超4万公里,穿坏的解放鞋达20双之多。此外,他还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为群众修“同心桥”,打通脱贫致富路。


  韦成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依靠自身的力量、所学的知识,带领群众积极主动谋出路、搞发展。


  时代呼唤更多的韦成刚。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像韦成刚一样,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踏实干事。


  再获殊荣的“供电铁娘子”刘来仙


  “恪尽职责,彰显担当,展现了时代呼唤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和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在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6”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中,作为电力系统唯一代表获评“十大感动人物”,主办方评价刘来仙。


  在广东省清远英德市浛洸镇,没有乡亲会吝啬对她的肯定,每一句赞誉都来得实在而真诚。30年间,一笑一颦,心系客户,她用坚韧勤勉,矗起了服务一方的铁骨柔情。


  刘来仙事迹——《一位女所长的平衡之美》经南网报报道后,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事迹先后被《经济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2014年,刘来仙被评为广东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广东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2015年,被评为第三季度“广东好人”;2016年,获得南方电网“二等功”。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南网报,记者,感动人物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