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

云南电网昭通:住进新房子 遇见好日子

作者:通讯员 孙维锋 殷浩钦 贾理要  2018-02-23

  腊月十五,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去往该镇水田村的路上,“砰”,一辆车撞上了老乡的猪。车停了下来,司机正试图和老乡进行交涉。“走吧走吧,没事,这个就当过年猪杀了。”老乡摆了摆手,周围的人都笑了。


  不到地处乌蒙山区的昭通,不知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极目望去很难看到一块平整的土地。更不知,山一程、水一程,这一程会被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包围和温暖。


  采访的这几天,昭通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风穿透了厚厚的衣服直击人的皮肤,雪下在高原将整座山染成了银色。这像是特殊的欢迎仪式,欢迎归家过年的孩子。


  在记者走访的昭通彝良县水田村、鲁甸县龙头山镇、昭阳区大山包乡,有人从土房子搬进了新房,有人从灾难中重拾生活的信心,有人结束打工生涯回乡创业……如今的昭通乡村风貌新、产业兴、人气旺,乡村生活有了很多新风尚。


  在新时代定下新目标,铆足了劲,努力拥抱新生活,这注定是一个被希望簇拥着的新年。


  新家里的第一个春节


  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彝良县水田村6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完工……在政府主导、行业助力、全社会支持和当地老百姓共同努力下,春节前,乌蒙山区捷报频传。


  是的,很多当地人将在新房子里迎来2018年的春节。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房子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是一生的价值和荣耀。搬进新房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腊月十七,气温骤降,雪已经下了一晚上,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去往鲁甸县龙头山镇的路上,多处路段结冰,司机不得不为汽车装上防滑链,路上花费的时间比平时多一倍多。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几乎被夷为平地。2017年11月30日,云南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宣布:经过三年不懈奋战,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


  站在半山腰,眼前的龙头山镇新房林立,沿着山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像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县城,学校足球场一整块的绿色格外醒目。慢慢走进,“铭记关怀、感恩奋进”的字眼随处可见,百货商店、小旅馆、网吧等开了起来,卫生院、学校、休闲凉亭建设得很是漂亮。


  周光巧在2016年9月份搬进了有两层半的新房子,并和丈夫经营起了一家小旅馆,有11间客房。


  走进周光巧的家,她的两个小孩正坐在电热炉旁的沙发上看电视,里面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售卖的日用商品。“快坐,吃橘子,我给你们买倒点热水喝,暖和暖和。”周光巧热情周到,脸上一直是腼腆害羞的笑容。小女儿王龙敏是地震后出生的,现在两岁,听话、懂事,小手拿起橘子给每个客人发了一个,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摇手说“叔叔,再见”。


  周光巧回忆,以前,她和丈夫一直在浙江打工,她在服装厂,丈夫在塑胶厂,父母在家带孩子。“地震发生后,我打了很多电话才联系到家里,第二天就和丈夫买票回家了。”家里的老房子都塌了,所幸家里人都没事。


  这一回来,就再也没有离开。一家人就住在帐篷里,开始重建家园。搬进新房,旅馆开了起来,她们夫妇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悉心经营。“如果附近有工程,住的人就多,我们一间房也就三四十块钱”,虽然收入并不如预期,但是毕竟在家里可以自己带着小孩、照顾老人,“安心了很多”。她的丈夫有空时候还去周边的工程上干干活。


  在国家级重点贫困村的彝良县水田村,袁兴纯去年6月份刚搬进了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个安置点目前已有60户新房连片建设,两排新房沿着山脚铺开,溪水从中缓缓流过,门前的道路全部硬化,旁边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放寒假的小朋友三五结对在广场上玩耍。“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大字高高悬挂在安置房上。


  袁兴纯说,他以前住在山上,房屋破旧还漏雨,冬天异常寒冷。而且袁纯兴每天都要接送小孩去上学,山路难走,安全问题最值得担忧。在政府资金的补助下,袁兴纯只投入了少部分资金就建起了新房。现在,学校就建在袁兴纯家的旁边,走路只要两分钟,还是水泥路,“每天,他们自己步行上下学,再也不担心了。”


  现在,在村里的帮助下,袁兴纯还负责村里的垃圾搬运清理工作,每月有800元的收入,他的妻子则在外务工,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


  无论挣钱多少,都要回家盖房。记者在水田村采访当天,吴学军正在办乔迁宴,长长的鞭炮放过之后,路面被鞭炮上红纸炸裂后的碎屑覆盖。这是吴学军和他的三个儿子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新房,有两层半。厨房里大厨正挥舞着炒勺,客厅里前来道贺的亲朋喝酒聊天,小朋友们在屋外放着鞭炮和烟花,热闹、喜庆。


  新房子不仅驱赶寒气、带来温暖,还聚集人气、孕育希望。春节过后,有很多人要从这里出发,去往各地,继续投入到新的忙碌中去。但是,房子在这里,家就在这里,爱就在这里,力量也都源自这里。


  家门口创业初体验


  很多人说“回不去的是故乡”,而有人却回到了家乡,还留了下来。时代浩荡,乡村振兴,家门口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乡村也可以大有作为。


  在水田村村委会工作的常开勇清楚地记得,以前村里没有路,去牛街镇上学要走上5个多小时。那时,村里几乎都是土坯房,用的是小水电站的电,每度电还要一到两元钱。后来有了泥泞的土路,但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近些年,水田村通往其25个村小组的路都通了,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底化,同时,投资近千万元进行了农网改造升级。路通了,供电质量也得到了充分保障,发展有了基础。在昭通供电局彝良供电公司员工、驻水田村第一书记吴长碧的带动和争取下,村里还发展起了养殖业,100多个蔬菜大棚就要建成,育苗工作正在进行,年后就能开始种蔬菜了。“一年可以种三季,很多村民都能参与其中,增加不少收入。”


  “现在我们村村民轿车就有30多辆了。”常开勇说。采访当天,记者还看到不少挂着浙江、四川牌照的车都开进了村里,这是在外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家过年了。还有一些生意人开着车,满载蔬菜、水果在村里售卖,在家门口,村民也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


  乡村发展的基础牢固了,创业成为一种新体验。老百姓的每一次尝试都激发内生力量,还带动一片致富,钱袋子越来越鼓。


  村民柯昌东和何成彩夫妇一直在浙江的木材厂打工,去年回到了村里,办起了装修公司。早些年他们就有这个想法,但是资金缺口大,无法解决,只能回到厂里继续打工。在吴长碧的鼓励和帮助下,柯昌东夫妇贷款20多万元,果断回乡创业。何成彩说自己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但是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她精明能干,为人忠厚。


  镇上新开的酒店装修项目让何成彩的装修公司一举成名,甚至还有昆明的客户找他们装修。“半年的时间就接到了300多万的订单,现在还有很多单不敢接,干不过来。”何成彩很是兴奋,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他们做过的项目。创业并不容易,从购买设备、原材料,到每个项目,他们夫妇都亲力亲为,“经常夜里两三点还在卸材料,早上5点钟又起床出工。”


  短短半年时间,何成彩的公司发展起来了,目前有19个工人,设计师是从湖南请来的,月薪过万,有技能的熟练工也能拿到4500元的月薪。她还专门招来水田村的贫困户在公司做工,“想把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分享,吴长碧书记帮了我们,我们要帮更多的人。”何成彩正计划着进一步扩大公司的规模。柯昌东夫妇的选择并非偶然。在牛街镇采访的路上,随处可见正在建设中的楼房、酒店。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柯昌东夫妇正是果断抓住了机遇,成为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说镇上还有人正在筹划开设新的装修公司,何成彩毫不担心,她不害怕竞争,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只要有诚信,并且保质保量,相信公司会越来越好。”


  在大山包乡,近些年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翼装飞行的场地,以及冬季黑颈鹤的栖息地,这里颇负盛名。往日的土坯房、茅草房已经成为历史,原本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地方现在聚集着200多户人家。宾馆、饭店比比皆是。街道、房屋统一规划建设,很有特色。


  刘启巧在街上开起了百货商店,店里一面墙挂满了自家做的火腿,货架上摆放着当地荞麦深加工后的多种衍生品。刘启巧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店里有不错的收入,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下一步还计划找机会扩大一下店面规模。


  在水田村,罗启文没想到自己在57岁时还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在村里整体产业发展带动下,罗启文率先在村里搞起了生态猪养殖。“目前一共有50多头,节后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引进5头种猪。”在罗启文的养殖场,30多头小猪仔正在温暖的加热区域嬉戏,“这些小猪仔很快就会卖掉,还有6头猪马上产仔,投资成本很快就能收回。”罗启文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


  换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但是,他们依然回到家乡,留在了家乡。


  守护乡土助力美好生活


  不是搬进新房就衣食无忧,创业当老板也并不容易。


  采访中,提到新目标、新打算、新生活,老百姓的眼睛里有光,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劲头十足。


  幸福生活也需要有人默默守护。当前,乡村电力、道路、住所、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换挡升级期,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南方电网公司作为骨干中央企业,坚决履行三大责任,为五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地贡献着力量。


  王碧,鲁甸地震后第一时间从鲁甸小寨供电所被派到震中龙头山支援。9天后,他就被正式调任龙头山供电所任所长,可谓临危受命。鲁甸地震后的第十九天,刚毕业参加完新员工培训的杨金被派到了龙头山供电所,他成了王碧的徒弟。地震时龙头山供电所员工宗朝禄正在杆上抄表,他顾不上家人,随即开始线路抢修,两天里还徒手救出了4人。


  这三年多,王碧、杨金、宗朝禄和全所10多名员工是鲁甸恢复重建的见证者、参与者。三年里,龙头山迁移电杆超过1000基,新增600多基。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龙头山供电所必须全力保证安全供电。“施工车辆众多,进出有时会不小心撞坏供电设施,我们要随时待命,尽快处理。”


  这一天,龙头山镇迎来了这个冬天最冷的一天,王碧在吃中午饭时和记者匆匆聊了一会,就赶快出去抢修了。从这里开车去抢修,最远的地方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走的时候,王碧说,“你们随便采访哪一户人家都行,我们这些年和老百姓的感情都很好,我们做的事他们也能看到。”


  其实,鲁甸地震时,龙头山供电所的办公楼也成为了危房,去年10月份刚搬进崭新的办公楼。龙头山供电所的员工在活动板房里住了两年,余震的惊险、冬天的寒冷只有他们知道,但是,“看到龙头山一天天恢复重建,心里很有成就感”。杨金说,现在陆续还有人建新房、搬迁,供电所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如果老百姓有这方面需要,一定第一时间处理,让老百姓用上电、用好电,温暖地过年。”


  水田村的驻村扶贫干部吴长碧这些天忙得不可开交,大棚建设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蔬菜育苗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需要特别注意。在与记者仅有的一个小时见面时间里,她的电话响个不停,有村民咨询政策、有投资的客商询问有关事情的进度……过年对她来说似乎都不在考虑之中。


  采访那天,吴长碧专程去厂商那里看了村里大棚将要种植的辣椒育苗情况。“长势非常好,年后就可以开始种植,厂家负责教授技术和收购产品,不愁销路。”吴长碧说,村里农产品加工业也正在规划中,既有的种植和养殖业的模式也在进一步优化,不断增加市场活力,也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水田村的时候,只要和老百姓交流,他们都会提到“吴书记”、“吴姐”,自然流露出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罗启文听说吴长碧在村里今年脱贫后就要回到原单位去了,叹了口气说,“真希望吴书记能留下来。”同行的扶贫干部笑着说,“吴书记也有家人啊,她来这几年基本都没怎么回过家。”


  吴长碧总觉得自己是一粒沙,能发挥的作用太小。但是,她又觉得自己像是扶贫战场上的一名战士,必须要听从号令,冲锋陷阵,无怨无悔。幸运的是,这是一个个体价值和努力会被看见、被尊重的时代,生活总不会辜负那些用力前行的人。


  城市里,人们常常会大胆说出或晒出自己的新年愿望,而昭通乡村老百姓则比较内敛,当问到有什么新年打算时往往会回一个微笑。这微笑干净、纯粹、有力,是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也是给这个时代和自己最好的回馈。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