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感受“光伏村”里的“大团结”阳光普照西湖村(图文)

记者探访收入产值节节高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西湖村

作者:记者 何石  2018-02-27

W020180227304184778154.jpg

  春节前夕,西湖村村民李谷汉为西湖村家家户户写下热闹喜庆的春联。

W020180227304184810938.jpg

  广东电网公司梅州五华供电局志愿者到西湖村看望村里的老人。


  年初六以来,大城市里一度空荡荡的街头渐渐变得车水马龙,一栋栋曾经人去楼空的摩天大楼又恢复了人声鼎沸。有着独特习俗的广东人正忙着派利是、抢红包,年轻人则纷纷笑着吐槽自己过年期间被催婚的“委屈”经历,也有一些人仍然滞留在路上。这个热热闹闹的新年,似乎不甘寂寞,过年的热闹氛围仍在延续,迟迟不愿为自己画上句点。


  然而,同样在广东,梅州市五华县的西湖村却已经沉静下来。静静的琴江蜿蜒淌过,隔绝了外界的喧哗与骚动,像是守护着一片世外桃源。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腊月初十,那天寒雨蒙蒙,村子里的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丝丝可见。村民李瑞华家的两个双胞胎孙子只穿着一件单衣,趟着拖鞋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像是完全感觉不到外面的寒冷。李瑞华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回家过年的孩子们挨冻,今年特地给家里新装了4部空调,谈到过年,老人家的脸上也充满笑意:“大团结,今年一定是大团结的一年!”


  新生活·第一次在冬天洗上了热水澡


  1月26日,距离2018年的春节还有20天,村子里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反而显得有些冷冷清清,只有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家捧着一壶热茶,闲坐在村头屋檐下的一张长椅上,不时还有几滴雨珠从房檐滴落。其中一位背着小孩子的老人说:“你们来得还不是时候,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赚钱,要等到过了‘小年夜’,村子里才会渐渐热闹起来呢。”


  其实,生活越安康的地方,年味往往也越抽象。过年已经不再是杀鸡宰猪、鞭鼓齐鸣,而是李瑞华老人心心念念的“大团结”,是一次生活情感、乡土情意与人间亲情的集中爆发,是在思乡与盼归中不断加深的情感链接和生命寻根。


  刚刚打扫完院子的曾运娣,今年已经70多岁了,是村子里的相对贫困户。以前每年到了冬天,她都只能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紧紧裹起来,更是冷得不能洗澡。如今,她不仅通过种植灵芝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安装了热水器,第一次在寒冷的冬天洗上了热水澡。“不仅洗上了热水澡,你看,连洗菜的时候也不怕冻手了。”看着水池里冒出的热气,曾运娣笑呵呵地说,“我早就列好了年夜饭的菜单,现在就是希望儿子能快些回来,团团圆圆地过个年。”


  今年第一批返乡的李光宏,也是村子里的第一代打工者,他回到故乡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垃圾没了,道路平了,路灯亮了,河堤种满了花草,废弃的山坡上也架起了高大上的太阳能,整个村子都变了样。”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记忆中总是一脸愁容的“坤叔”,这次却朗朗带笑地招呼着他,“有空来叔家坐坐,看看叔新建的牛棚。”刚刚回村的李光宏还不知道,他印象里那位拉扯着两个残疾儿女挣扎过活的“坤叔”,竟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养牛带头人,饲养着40多头牛,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如今西湖村通过肉禽养殖和统筹种植,每年每户可增收8000元到14000元不等。“没想到一年来村子的变化这么大,或许我也可以在家里搞搞养殖,还能照顾下我的小孙子。”望着院子里自顾自玩耍的小孙子,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光宏第一次萌生出留下来的念头。


  在游子思乡与父母盼归之间蜿蜒流淌的过年时光,不仅是人与人的情感纽带,也全面映射出一个村子的气象变迁。一年以来,村子里的道路平了,家与家之间的距离也近了;村子里的网络好了,与子女视频聊天更方便了;村子里的电器多了,停电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从家家户户悬挂的全家福也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子里出现了很多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喜事多了,丧事少了,村里的老人活到100多岁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西湖村的“幸福指数”都一一写在了村民们的脸上,进城的进得放心,留乡的留得安心,新生活的美好景象渗透在过年的“大团结”氛围里,安顿着人们剪不断的缕缕乡愁。


  新文化·一定要让自家孩子读大学


  “新华园”“儒林第”“诚德楼”“南极楼”……西湖村的每栋祖房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也都藏着一户人家的前世今生,这是一份源自祖祖辈辈的传承,一个乡村的文化根脉也就悄然扎根于此。如果在村子里耐心地走上一遭,还会发现每家每户的春联,个个红底黑字,竟然都是手写的,比超市里千篇一律的烫金字体更具风味。


  记者询问了几户村民,才知道这些春联都出自一个名叫李谷汉的普通村民之手。“从腊月初一开始,乡亲们就开始找我预订春联,为了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还曾经特地跑去广州拜师学艺一年多。”这一天,他仍然小心翼翼地举着电吹风,一一熨帖着刚刚写好的春联。环顾四周,李谷汉的家里已经挂满了各式热闹喜庆的春联,他说自己今年已经累计给乡亲们写了100多幅。


  李谷汉还告诉记者,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的家里就挤满了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们,他们一笔一画地跟着自己练习书法,“其实纸笔材料都是我提供给学生们的,办这个书法培训班根本赚不了几个钱,但是看到孩子们写得越来越好,我就感到非常开心。”从小学就开始练习书法的李谷汉,已经写了30多年,他希望能将书法蕴含的技艺和文化传递给村里的下一代。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振兴,是一个村子综合面貌最直观的体现,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化强则离不开教育强,今年70多岁的李英群,是村里溪口小学刚刚退休不久的老教师,可以说亲眼见证了数十年来村里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


  来到李老师的家中,能够明显闻到阵阵茶香和报纸的墨香,墙壁上的古老时钟嘀嗒嘀嗒,仿佛凝聚着整个村子的记忆。“这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如今,我们的历届毕业合影,村子里65岁以下的村民基本上都当过我的学生。”一沓泛黄的老照片在桌上一一摊开,我们循着照片仿佛依稀见到,学校的建筑从乡下土房到崭新校舍的历史变迁。


  “这一代的孩子们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以前上学放学,都是学生们三三两两,打闹着跑向冒着炊烟的村庄,现在学校门口排满了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来接送的家长们,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李老师的学生中,既有生于斯、老于斯的乡土村民,也有长期在外打拼的第一代、第二代打工者,他们每次回来探望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都是,“后悔当年没有好好读书,以后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上大学!”


  在采访结束后,李老师便匆匆忙忙地跨上陪伴他多年的“二八”自行车,赶去村委忙活教育基金的事情。年近耄耋的李英群,背影有些颤巍,但内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用一生守护着村子的希望与未来,如今终于迎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曙光。


  新气象·送给南方电网的一首抒情诗


  按照西湖村过年的习俗,长辈要给晚辈发红包、派利是,同时也是村子里年底分红的季节,村民们聚在一起,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分红,脸上都乐开了花。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村子因为发展滞后、加大投入等各种因素,没能拿出钱来进行分红。今年,村里每户人家都分到了1400多元,整个村子都变得喜气洋洋。


  这是南方电网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的果实,也得益于村子里引进的1兆瓦村级光伏发电站,让西湖村每年可以分红收益10多万元。这个遍布山坡的光伏项目,可以说是过去一年以来,村子里最大的新鲜事儿。“有没有辐射?”“以后去哪里放牛?”“要占用我家的田地吗?”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排斥抗拒和充满疑问,到后来的理解配合,现如今则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平日里习以为常的阳光如今竟真的变成了“摇钱树”。


  这个村级光伏发电项目也在整个五华县推广开来,五华县与南网能源公司合作,成立了五华县惠农新能源公司,建设了更大规模的3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项目。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3300万千瓦时以上,税后收益每年可达2800多万元,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都是实实在在的。”广东电网公司帮扶五华县横陂镇西湖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王素文满怀信心地说。


  刚过完70岁生日的李宏耀,是村里光伏发电项目的见证者和最初的支持者,村中的光伏发电项目就建在他家后山。他非常热情地掏出手机给记者看,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从杂乱无章的物料上山,到一块块光伏电板的最终建成。“我从一开始就非常支持,看着这些东西一点点运送进来,我都想在自家屋顶也搞上一块光伏电板。”


  能对一个新鲜事物有如此的接受程度,也主要因为李宏耀是村子里少有的开荒者,40年前,他独自来到村子的最深处,在一片名副其实的荒山野岭中,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40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盖起了二层小楼,养活了两头牛、四条狗、数百只鸡,种植了龙眼、香蕉、火龙果和各种蔬菜。经过40年耕耘不辍,才有了如今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四十而不惑”,也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宏伟历程。在李宏耀的讲述里,我们仿佛看见他既经历过大集体时代半饥半饱过日子,辛苦操劳却一无所获的时代,也经历了改革与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富裕梦想而拼尽全力的时代。他是最辛苦、最勤劳的那一代人,如今仍然每天下田干活、健步如飞,劳动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也已经成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


  记者问他想不想去上海陪伴子女,李宏耀想也没想地说:“我不想去什么大城市,大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远远不如在家里来得自在,况且我也舍不得这片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或许只有像李宏耀这种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有人认为乡下人土气,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珍贵的命根,在“土”里出生,在“土”里成长,也在“土”里长眠。


  在临别前,李宏耀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找妻子拿来纸笔,一笔一划非常认真地写下了几行诗句,他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一生写的一首诗,这么多年来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今天看到你们过来,我才有了想法,诗的名字就叫作《赠南方电网》。”起初,记者还以为这是李宏耀的一种客气,但是读完这首诗,再听过他的解读,才发现“南方电网”这四个字确有它的深厚含义——独立寒秋/离南北居/看四周/荒山野岭渺无人烟/而今朝/群楼林立绿树成荫/万家灯火/在眼前


  从“荒山野岭渺无人烟”到“群楼林立绿树成荫”,再到“万家灯火在眼前”,透过几行再也质朴不过的诗句,我们可以瞥见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里,一个小小村落里的小小村民与大自然同生共长的动人故事。这时,李宏耀颇为感慨地说道:“自从你们南方电网进村以来,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我们这里一到了晚上就是一片漆黑,只有泥泞的小道,我亲眼看着你们架起电线、修缮道路,真的是‘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我相信有你们的帮助,村子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天色渐晚,李宏耀站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眺望着整个村子,眼睛里辉映出村子里的点点灯火,像是一颗颗希望的火种,一幅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靓丽剪影,便也在这片希望的火种里辉煌明朗起来。


  南网报记者 何石 通讯员 王媛媛 陈龙波 本版摄影 南网报记者 李志杰


  ■记者手记


  阳光,源自内心的梦想


  南网报记者 何石


  车子还没有进入广东电网公司挂点帮扶的西湖村,记者就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整整齐齐排列着数不清的光伏电板,场面十分壮观,就好像是在列队欢迎腊月里回家过年的村民。


  “凭借这个光伏发电项目,西湖村每年收益平均达10万余元,可以造福绝大多数村民。”一路上,驻西湖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胡红向记者介绍,这些光伏电板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在西湖村里,阳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钞票,更是照进了每位村民的心田。哲学家说,绝望是一种致死的疾病。而阳光,正是驱散这种疾病的良药。过去我们在电影和照片里,经常见到那些满脸核桃纹、面目浑浊的乡村老人,独自坐在门槛上,叹息连连、了无生机。但是在如今的西湖村,记者走访了数十户人家,每个人都有所牵挂、有所盼望,“我希望这一栏兔子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我希望把塌了的房子盖得更好”“我希望孩子今年能顺利考上大学”……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如今西湖村的村民们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


  一年前,村口还满是泥泞,垃圾随处可见,河水也泛着臭味,如今随着道路硬化拓宽,河边也修建了漂亮的围栏,花花草草点缀着道路两旁,村子还成立了环卫队,整个村子的风貌焕然一新。


  一年前,村子里的许多人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如今纷纷行动了起来,有种植果树灵芝的,有养殖肉兔肉牛的,还有参加村里环卫队的等等,很多人都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一年前,村里55个贫困户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有3000多元,通过光伏项目、统筹种植、肉禽养殖和借贷投资,这202位贫困人口的年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000多元,翻了一倍还多。


  在这个年光照时间高达1200个小时的村子里,阳光没有任何改变,依然是大自然的纯粹造物,但是人们内心深处萌生出的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却重新照亮了西湖村的未来,成为了人们心头高高悬挂的又一轮红日。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光伏村,大团结,阳光普照,西湖村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