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曾鸣:电力市场化应保持电网统一管理优势

作者:孙珂  2014-04-23

传播知识,分享智慧。4月16日,由英大传媒集团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期“能源大讲堂”在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举行。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作为主讲人,就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电网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坚持输配电网、调度一体化管理,是我国电网多年来实现安全运行和快速发展的体制基础,也是国家确保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统筹能源资源调配,高效率组织抢险救灾的重要体制保障。

坚持输配一体化

近年来,业内关于下一步电力改革是否应进行输配分开的讨论一直在持续。曾鸣认为,按照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输电和配电业务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性,属于典型的自然垄断业务。电网应坚持输配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满足电能消费的合理需求,并且通过智能电网技术促进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共同发展。

从改革成本方面考虑,相对于输配分开,输配一体化的管理不仅能避免较大的效率损失和安全隐患,还能促进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与分布式能源的接入。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大学时,老师还在讲输电网是环形的,而配电网是辐射状的,电流是单向流动的。”曾鸣在回忆过去后指出,目前整个配电网的规划和模式都在改变。分布式发电不仅实现了自发自用,还要余电上网,电流会频繁地四处流动,这和以前辐射型的配电网差别很大。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输、配电网的功能会进一步融合,不应再用“输电网”“配电网”的概念人为地将电网整体性割裂。

借鉴国外经验,一些发达国家也都保持电网输配一体化管理。比如,欧盟有近半数的国家的电网由一个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美国三分之二的电网仍为垂直一体化公司,俄罗斯2008年改革实施输配分开,但是2012年又重新合并。

保持电网与调度一体化

电网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电网已成为世界上运行电压等级最高、可再生能源装机最多、交直流混联的特大电网。如此大规模电网的安全运行,必然离不开强有力的电力调度。

调度是整个电网运行控制的中枢。“电力发、输、用瞬时完成的特性和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调度与电网具有内生的、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调度与电网一体化是电网安全防线的最根本保证。”曾鸣说。

调度与电网一体化的优势在电网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在近年电网有效应对“4·20”芦山地震、2013年东北暴雪等重大灾害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验证。

国外也曾陆续发生过一些大面积停电事故,从对历次事故的分析调查结果来看,调度与电网分离、责任主体分散,是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持输配电网、调度一体化管理,是我国电网多年来实现安全运行和快速发展的体制基础,也是国家确保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统筹能源资源调配,高效率组织抢险救灾的重要体制保障。

交易机构设置在电网内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电力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力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曾鸣认为,在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当前阶段,交易机构设在电网企业内部,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操作复杂性、提高交易效率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现有的电力交易平台,需要电网企业的各级调度机构、复杂的调度系统作支撑,并组织人员进行大量、频繁的安全与交易校核,这需要电网企业各级营销机构的抄表、结算、收费等多个系统作支撑。目前,整个交易平台的运营管理已经无缝嵌入到电网企业的一体化调度体系和服务几亿用户的营销体系中。

如果电力交易平台独立于电网企业,将需要重新组建电力交易机构、配置人员、构建信息系统等,无疑增加电力市场运营的管理成本。另外,独立的交易机构很难及时全面获取电网规划建设、生产维护、电力供需等市场信息,电网与交易机构协调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将进一步加大。

同时,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与电网企业的协调效率将大大降低,这将导致大电网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输送与消纳,不利于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电网和交易一体化完全能够实现公平、高效交易。”

依托电网企业天然的业务优势,构建统一的电网适应性平台,通过平台组织用户和发电企业开展交易,并提供相关交易服务,保障电力交易的顺利实施。

以统一的电网适应性平台做依托

电力市场改革的目的、方向和重点在哪里?在曾鸣看来,改革要有问题导向,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他认为,电力市场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与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相结合。

结合我国国情,曾鸣提出将“放开两头、监管中间”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基本路径,即允许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依托电网企业业务优势,构建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统一的电网适应性平台,并逐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从而实现发电侧竞争和售电侧放开,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高效的全国电力市场体系。

当前社会上关注的核心是电力交易能否公平、透明、高效地组织交易,提高市场主体的效率和效益。

在“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框架下,可在保持电网统一管理体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力市场竞争秩序以及对电网环节业务的收入、价格、服务等的全面监管,来保证电网公平开放和调度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实现市场高效运作。

这一过程要分阶段推进,以构建统一的电网适应性平台为依托。

全国电力市场的建设需要依托电网企业,构建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统一电网适应性平台。该平台应由电网企业负责组织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电网公平接入、输配电、调度运行、安全校核、交易组织等。这样的平台能将用户与发电企业进行交易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交易分解、安全校核、调度执行、偏差电量处理、辅助服务等问题统筹考虑,提高交易执行率,减少协调成本,促进市场交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坚强智能电网必不可少

曾鸣分析,随着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今后售电侧用户增多,电网需要通过内部大数据分析出各类用户用电的负荷特性曲线。如今很多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它们普遍面临着配电站没有空间再扩容,但扩容后利用率又很低的问题。因此,今后电网企业要逐步研发新的负荷预测方法和模型,把原来传统的供应侧预测,改成基于终端分类、分行业的终端侧预测。

另外,输配电网的规划模式也应发生改变。在整个规划中,除要考虑各种各样的供应侧资源,还要考虑需求侧响应,要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去研究如何做好需求侧管理。

曾鸣认为,相比不确定性较大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全力以赴之后可以看到实际成效的发展方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正在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这更需要坚强的智能电网作为依托。

“我认为智能电网最大的重点应在配网和用户这一侧,就是所谓的供需互动和需求侧响应,要让分布式清洁能源和微网能够稳定地接入电网。”

保障普遍服务 分步推进市场建设

曾鸣认为,在统一电网适应性平台和合理输配电价的基础上,应放开发电企业与用户的直接交易,允许全部用户和发电企业根据自身意愿和需求,通过自主协商、集中撮合等方式确定成交电量和价格,从而实现发电侧竞价上网、用户侧竞价购电。

但是,对于电力这个特殊商品来说,曾鸣着重强调,在电力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普遍服务。首先,市场依托电网企业自然的、天然的业务优势,通过电网适应性平台来组织用户和发电企业开展交易,并提供相应的交易服务,保障这些交易顺利实施。其次,对于没有意愿参与交易的用户,电网企业作为默认供电商,按照政府批复价格从发电企业购电,并按照国家核准的目录电价向用户售电,保障电力普遍服务。“也就是说,电网企业的公共事业定位一定要永远存在。”曾鸣说。

对于电力市场建设进程,曾鸣建议,改革应分阶段逐步推进。在当前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先选择在1~2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摸索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相关机制、操作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放开发电企业和用户选择权,构建能同时实现发电侧和售电侧竞争、充分发挥电网一体化管理优势的全国电力市场体系。

“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路程还很漫长,很多问题都需要具体地研究。”曾鸣表示,市场化改革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安全、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形成对普遍用户来说合理的、用得起的电价体系,形成兼具效率、效益与公平性的电力市场。

曾鸣: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电力市场教学团队”负责人,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等政府部门高级咨询顾问,发改委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持中心特聘专家,中电联第五届理事会专家,入选2014年发改委“发展改革专家库”。

他在电力与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领域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曾荣获“电力系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首届30名“管理科学攀登者”等称号,入选建国60周年电力行业最有影响力60人。出版专着11部,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50余篇。

来源:亮报

标签:电力市场化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