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壮丽七十年丨吉林电力:铁塔银线织锦绣 白山松水灯璀璨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70年改革发展纪实

作者:檀玉怀 修孟懿  2019-09-27

  70年峥嵘岁月,70年艰苦奋斗。70年风雨兼程,70年追求卓越。电从无到有,从“奢侈品”变“日用品”,回溯70年来,几代吉林电力人接续拼搏,一个日益坚强的吉林电网正矗立在白山松水间,把代表现代文明的电力之光源源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把每度电融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浓情华章中。


  从寥若晨星到灯火辉煌


  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众多“第一”,奠定了新中国汽车、化工、轨道客车、光学仪器、电力的基础,成为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奠基者。


  1954年1月27日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220千伏超高压线路正式并网输电,标志着我国超高压线路设计施工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条线路的竣工投产,拉开了吉林电网快速蓬勃发展的序幕。


  1986年,吉林省首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东丰变电站及东丰至辽阳线路建成投运。


  1993年,吉林省首个500千伏通道———合心至东丰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00年,吉林省第二个500千伏通道———永源至包家至合心至梨树至沙岭工程建成投运。


  进入新世纪,吉林电网的建设速度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末,吉林省电网共有500千伏变电站14座,输电线路3387.03千米。经过多年建设,吉林省500千伏电网已形成以合心、包家、东丰、梨树为支撑的两横两纵“井”字形电网结构,“北电南送、东西互济”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各地区220千伏电网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依托形成环网结构,长春、吉林、延边已经形成城市双环网。


  伴随着电网的建设,电网的智能化也在日新月异。


  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责李宝成1988年刚参加工作就在变电站,“我刚上班那会儿,变电站所有操作都是人工操作,有个电话录音就很了不起了,一个班要9个人。”后来李宝成陆续当过操作人、值班长、站长,亲历了变电站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后来,变电站有了电脑,所有操作都是防误操作,有电脑钥匙替咱们把关,一个班的值班员也变成了3个人。”可是,李师傅说的变化还远没有结束。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变电站的远程操作进一步的发展。


  2015年8月11日10时,国网吉林电力调控中心大厅内,随着调度员一声令下,监控员沉稳执行。300公里之外的白城地区500千伏甜水变电站设备场区内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准确无误地动作。500千伏系统远方遥控操作常态化,成为国网吉林电力“调控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志。


  70年沧桑巨变,凝聚在方寸之间。如今随着“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的应用,吉林电网通过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实现对输变电设备在线监视、动态评价、诊断决策、生产指挥、应急抢修等业务全天候管理。随着泛在物联网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城市发展重要“动力源”吉林电网,正通过自身智能化为吉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从“纸短情长”到万物互联“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类发明文字以来,书信便是最传统的交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费单子作为与客户沟通的最常见方式,记录了电与千家万户的“纸短情长”。


  “要说变化,我保存的电费单子最有说服力了。”9月11日,在四平市梨树县十家堡村三社,68岁的崔国华拿出一沓泛黄的电费收据单。崔大爷说,上世纪80年代他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直到90年代初才添置了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电费单显示,当时他家每月的用电量都在两三度左右徘徊。


  “我还记得有个抄表员总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背着一个泛黄的工具包挨家挨户查电表。”让崔大爷记忆深刻除了抄表员,还有那几毛钱的电费。“那时每月虽然电费不多,但是交趟电费却要跑不少路,花上大半天时间,十分不方便。”


  供电营业厅排队的长龙、走街串巷的抄表员、手写的电费单、停电之后未知的复电……这些都是“通讯靠吼,往来靠纸”的时代留下的印记。


  时代的脚步滚滚向前,服务的手段推陈出新。


  改变从1998年开始。随着“两改一同价”的落实,农村的用电质量日益提升,守着优越的用电条件,崔大爷家建起了大棚,种上了香瓜,过上了富裕的生活。1998年至2009年,吉林电网先后实施两期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无电地区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村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自2010年以后,农网改造升级持续加大投入,达到103.5亿元,农网供电“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消除了县域电网的薄弱环节,解决了71.2万户农村用户的“低电压”问题。


  不仅用电方便,交费也更方便了。“现在除了去营业厅以外,还能预付多日或多月的电费,以及通过在网上交费、电话交费……一接到催交电费提醒,儿子就花上几分钟在网上交费,都不用我们操心。”崔大爷说。


  为推进“互联网+”在电力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国网吉林电力积极拓展电子渠道,试点现场移动作业,统一建设开放互动的线上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了“掌上电力”APP、95598平台、“电e宝”的全覆盖和融合应用。同时该公司建设业扩报装全流程管控平台,实现了全业务线上办理、全环节互联互动、全过程精益管控。


  从“十分钟缴费圈”到“五分钟缴费圈”,再到足不出户轻松享受电力服务,吉林电网人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深化“互联网+”客户服务,推进服务手段向智能化、精益化转变,加强客户的体验感、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源资源共享。


  从服务客户到创造价值


  “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没电了也不知道找谁,有时候一个晚上都不来电。”通化市集安市清河镇桥南居民张阿姨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蜡烛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


  70年的发展变迁,变化见于生活。抢修车辆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从汽车换成了远程停复电。供电业务从柜台办到线上办,从办理环节多、流程繁杂到如今的“一站式服务”。


  供暖期马上就到了,张阿姨听说电取暖效果好。给供电所打电话的第二天一早,供电人员就来到了他家,填申请单、审批、上传材料、安装设备,不到中午,张阿姨家的电取暖设备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真是太快了,几十年的变化,真的太大了,没想到呀。”令张阿姨满意的供电服务关键,是以营销集约管控中心、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为大脑,以“全能型”供电所为服务客户之手的现代服务新体系。


  营销集约管控中心,为前端属地业务提供数据支持、技术指导。供电服务指挥中心整合了内部服务资源,实现服务渠道统一管理、服务质量统一监督、服务信息统一发布。


  国网吉林电力从以往等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渐渐转变为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服务,一体化开展设备管理和客户服务工作。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全面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体系,积极推进95598业务变革调整,在国网系统内首批实现非抢修工单指派。创新推进“互联网+供电服务”,打造“网上电网”统一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一网通办”,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低压客户平均办电时间压缩至50天、15天以内,长春城区160千瓦和农村50千瓦实行“三零服务”;30项常用办电业务全部实现“一次都不跑”。


  大数据时代,电力行业服务于民的除了传统电力业务,更加入了数据服务。


  5月10日,国网吉林电力与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吉林省主要商业银行签订“智能电力大数据+金融———助力吉林振兴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金融机构应用行业分析数据早已有之,比如税务、交通等数据。电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电力数据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它客观、真实,而且有时效性。这在做大数据分析时非常重要。”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岳万国表示。


  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推动下,“智能电力大数据+金融”服务出现了。“这事好啊,可以帮政府解决大问题。”在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胡斌看来,电力大数据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可为银行识别客户、企业融资增信、政府调控经济提供助力。“银电合作”具有鲜明的创新引领性、开放合作性和精准有效性。


  目前,该公司已与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签署了数据服务商务合同,实现对900家贷款企业用电情况的监测预警,将“智能电力大数据+金融”战略合作落地见效。国网吉林电力将以新的视角审视电力大数据资源,积极与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各大商业银行对接,针对政府、银行客户需求,开发“智能电力大数据+金融”服务产品,使数据资源产品化,进而商品化。


  巍巍长白山,见证着黑土地上70年的沧桑巨变;浩浩松江水,聆听着时代进步的强音新曲。吉林电网经过70年的艰辛努力,从弱到强,电网人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一串串坚实、闪光的足迹,换来了万家灯火的璀璨。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吉林电力,改革发展纪实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