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

新能源行业"求贤若渴" 发展加速需突破人才瓶颈

作者:海 燕  2010-02-05

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与科研经费投入,并未跟上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众多投身新能源的企业与高校面临着迫切的人才与科研经费需求。

从目前已经获知的信息来看,除传统产业外,国家“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在政策的倾斜下,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凸显。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提速,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在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智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将大幅放量。

根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前,平均每年要新增装机容量约200万千瓦。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是关键因素。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

但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与科研经费并未跟上这让人兴奋的发展速度,众多投身新能源的企业与高校面临着迫切的人才与科研经费需求。

新能源行业急需“人才能源”

在北京、上海、广州与深圳年前举办的几次大型企业招聘会上,新能源企业的人才招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供需双方的热情都很高,且太阳能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逐渐显现,超过半数的新能源企业对该领域都有用人需求。同时,招聘会也透露出风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人才较为缺乏,急需招聘求职者的企业展台前乏人问津,与整个招聘会现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招聘会传递出来的信息,折射出的仅仅是新能源行业技术人才供应匮乏的冰山一角。一项权威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能发电及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等领域的课程开设得还不够,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新能源专家欧国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能源科研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抓好基础教育,重视新能源专业院校的师资选拔和培养,在从事电力专业和能源专业教学的优秀中青年高校教师中挑选一批顶尖教学骨干,送到世界上新能源产业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新能源方面的知识水平。”

欧国康表示,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专业经验是一条捷径,也是有价值的路径。同时,他还建议:“在目前国内新能源师资奇缺的情况下,可以从德国、丹麦等国家引进新能源教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来中国任教。或者,与国外新能源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借助他们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培育和发展我国新能源急需的人才。”

而事实上,新能源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非常注重能源科研方面的人才培养与投入,鼓励新能源全民教育从基础抓起,在中、小学开设新能源教育课,对中、小学生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尤其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能源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即使存在人才匮乏的阴影,但国内新能源领域人才流动还是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特征——半导体业高级人才纷纷投身于太阳能行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该行业的魅力与用人需求。

上海一家知名太阳能企业的HR告诉记者,多数太阳能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家电业等成熟产业,原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各类太阳能企业迫切需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同时逐步加强企业自身人才素质的培养,通过内部管理培训以及再教育提升人才的综合水平。 

尽管整体行业发展已趋成熟,但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发展普遍还比较落后。对此,欧国康指出了问题所在:“小企业管理混乱,难以提供员工个人发展平台,对人力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部分大企业距离现代化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组织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

而与太阳能企业不相上下的风电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目前风电产业的基础研究已完成,最重要是的设备制造与安装。因此,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应用人才,负责开发、制造、安装、调试各类风电设备。

“风电企业招聘的职位,大多都是技术应用岗位。比如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调试风电设备的;载荷工程师,测试部件强度;另外还有四类不同的机械工程师,分别是技术支持、设计、研发、应届生,都有不同的职责。”浙江一家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求贤若渴”的风电企业在招聘中缘何不那么如意?该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大多数风电技术人员都要到现场去,有些需要随着项目走。几乎所有项目都远离都市,工作环境恶劣吓退了不少人。同时,求职者要具备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组合,能够将机械、水力、计算机、气象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此外,技术人员都要能够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爬上几十米的高空。”

看来,风电领域缺乏高含金量的专业人才,不完全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更多的是风电企业无一例外都需要选择专业能力强、能适应艰苦环境、充分了解行业的“稀缺人才”。

科研发展需要加大经费供给

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人才缺口问题相比,科研经费的欠缺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滞后于产业需求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因为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众多企业的科技研发发展缓慢,造成人才的闲置,与国家的科研实力严重不相匹配。

对此,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建议,国家应从有形与无形两个方向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在一些大报上多宣传一些能源科研方面的内容,这对能源科研的发展会是很大的推动,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而赵春江所指的“有形”就是国家应该多拨一些经费,让每年从国外回来的、有较好素质的高校研究人员,去做一些关于新能源建设方面的项目。

“只要国家提供一些经费,可以解决很多亟待研究的问题,比如智能电网、V网系统等。在科研经费上面,国家要有持续性,要确定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每年都应该有计划。政策的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科研发展的持续性是并行的。”

参照国外,不少国家在能源科研方面都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扶持。美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对铝离子蓄电池的研究都给予了补贴,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日本同样如此,他们对铝离子新产品或者新能源产品的开发都给予研究补贴,并设置专门的服务窗口来受理、批准这些研究项目。

与快速前进的新能源产业相匹配,国内不少高校近几年都选择通过成立“新能源研究学院”的方式来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上海复旦大学就在2008年10月成立了新能源研究学院,而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也在同一时期高调揭牌,苏州大学也将该计划列入日程表。

“这些院校中不乏在新能源领域已有较长研究历史的,他们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均有一定的积累,有些方面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优势和影响。”赵春江表示,“如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石油大学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实验模拟装置。对于承担重大科研和技术开发任务的院校,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

在与“日本模式”进行仔细对比之后,赵春江强调,国内的新能源科研院所并不少,也都有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对新能源科研有需求的企业也有不少。基于此,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导将双方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研究联合体,这样可以很好地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 

来源:中国商报

标签:新能源,人才瓶颈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