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一带一路”建设者(图文)

  2023-10-17

  编者按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自丝绸之路成功开辟后,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源源不断流动于亚欧大陆之间。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不仅只有商品,还有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许多“一带一路”建设者正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用青春和理想铺就更宽、更远、更美好的“发展带”和“幸福路”;一个个基础项目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托举起共建国家繁荣发展的梦想。本期选取三位南方电网公司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记录他们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精彩故事,展现南方电网公司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为。

魏宏升——老挝“闯关”

W020231017400685290522.jpg

  【人物名片】

  魏宏升,广东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试电网公司广州供电验二班高级作业员,同时也是老中电力投资公司的变电运行业务经理。自去年11月到老挝以来,魏宏升主要负责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的运维工作,他先后克服语言不通、理念碰撞等困难,如今已逐渐成为当地人的好师傅,还为员工“开小灶”传授无人机操作技能。

  5月一到,老挝万象的天气变得潮湿炎热。位于万象郊区的孔萨德变电站,端子箱内的驱潮加热器也耐不住高温,开始“闹脾气”。孔萨德变电站是保障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中老铁路供电的重要变电站。“如果驱潮加热器故障,可能引起端子锈蚀,继而造成设备损坏,后果不可小觑。”魏宏升分析。他是南网云南国际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合资组建的老中电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老中电力投资公司”)的变电运行业务经理,主要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运行。

  现场教学

  5月25日,魏宏升接到孔萨德变电站站长的电话,得知变电站设备出现故障,现场工作人员无法处理,赶紧前往查看。

  “之前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备品,请现场工作人员自行更换,这个加热器采用了新的型号,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次还要教会他们运用和维护加热器。”魏宏升介绍。老挝即将开启约5个月的漫长雨季,类似故障发生的概率不低,教会变电站运维人员做好管理和维修工作很关键。

  这天天气炎热,在孔萨德变电站内站一会儿,太阳就把人炙烤得发慌。来老挝大半年的魏宏升适应了这种炎热。他和孔萨德变电站副站长苏里亚·泰凯山(Souliyan Thepkaisone)一起来到端子箱前查看驱潮加热器故障的原因。进行常规更换控制器后,设备依然无法正常工作。

  两人反复检查确认后,终于发现故障原因是加热片连接端子和固定螺栓生锈腐蚀,导致输出电压不足。苏里亚·泰凯山在魏宏升的指导下更换锈蚀的螺栓、清理锈蚀的端子,检查电压正常后合上开关,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苏里亚·泰凯山通过实例学到了系统性检查和消缺方法,自行消除了设备缺陷,向魏宏升连连致谢,用简单的中文说:“中国,好!”

  在现场,苏里亚·泰凯山还向魏宏升讨教起无人机基本操作技能。魏宏升每次来孔萨德变电站都带上无人机,在解决完日常问题后,就会“开小灶”,传授无人机操作技能等。

  留下人才

  来老挝大半年以来,魏宏升除了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运行,还承担了一部分管理工作。

  在南方电网公司,和魏宏升一起派驻老挝的共15位运维专家。

  他们所在的老中电力投资公司由南网云南国际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合资组建,负责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维。

  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在老挝境内共有20条线路,总长约257公里,分布在老挝北部的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万象省及首都万象。项目还包括配套扩建的11个115千伏变电站。这些线路和变电站将10座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站接入老挝国家电网,确保列车在中老铁路老挝段顺利运行。

  “通过项目为老挝储备一批电力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理念贯穿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建设始终,亦是项目进入运维阶段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不仅要把好的技术和经验带到老挝,更要结合老挝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老挝特色的运维管理体系,为中老铁路提供长期稳定的电力保障。”老中电力投资公司总经理黄文刚强调。

  从理念到实践,“魏宏升”们详细拆解、不断摸索。

  这并不容易。

  首先要过语言关。“在老挝工作必须熟悉当地语言,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魏宏升深有感触。第一次去变电站工作时,因为不熟悉老挝语,和变电站人员交流比较困难,魏宏升只能依靠翻译,之后他便下定决心学好老挝语。

  现在,魏宏升已经基本掌握了老挝语的语音、语法,但是词汇量还稍显不足。因此,去变电站前他会找公司老挝籍员工赵明艳把常用的语言和一些重点词语翻译成老挝语,并且标记好读音。做好前期工作,他在现场便可以与老挝同事更顺畅地沟通。

  理念“碰撞”

  即便如此,理念的“碰撞”仍然难以避免。

  孔萨德变电站站长布安·桑卡明(Bouangern Saenkhamyong)起初认为这班中国人的有些工作“多此一举”。有一次他和魏宏升一起检查断路器机构箱,发现箱内有蜘蛛网。面对这种情况,布安·桑卡明和同事以往的处置方式是只将蜘蛛网清除,但魏宏升并不止步于此,他带着大家查找有蜘蛛网的原因。“至于吗?”布安·桑卡明很怀疑。

  最后他们发现电缆孔未封堵,蜘蛛顺着孔爬进箱内、织了网。“如果只是清除蜘蛛网而不查找原因,放任电缆孔暴露,可能还会有其他小动物爬进来,引起二次端子故障、箱内受潮等。”布安·桑卡明这才恍然大悟。他发现,正是这种“小事”让他和同事不仅学到了电力设备运维消缺的实操经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校正了工作方法,精益求精。

  来老挝之前,包括魏宏升在内的运维专家都听说过修俊松的故事。修俊松曾任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一标段技术负责人,在老挝工作期间,他收了20多个老挝籍“徒弟”。他的“课外培训班”内容包罗万象。从抱杆立塔流程到高空施工经验和技巧,修俊松不仅对流程“分解动作讲述”,还通过示意图进行展示。本来仅针对部分老挝籍施工人员的课程,吸引了整个项目标段的工人。

  “老挝员工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特别好学。有时中午不休息,就为了多学点现场施工外的知识。他们也特别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修俊松和老挝同事关于防盗销的开口要不要朝向一致的争论流传甚广。“南方电网公司的标准是所有防盗销朝向一致,但部分老挝员工并不认同。我们专门就此交流,特别解释,当防盗针插入的深浅、防盗销的开口方向、螺丝的穿向、拧螺丝的标准统一后,日后检查会更方便。”修俊松介绍。慢慢地,大家逐渐了解系统的标准化作业背后的逻辑,开始按这个标准做事。

  不过,魏宏升认为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碰撞”,不如说是“交流”。

  “当别人不认同我的方法时,我会将问题的来源、技术原理、解决方案通通交底。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找到最适合老挝电网的运维方法。”在魏宏升看来,开诚布公的交流方式效率最高。老挝电网有自己的特点,高温、雷区多、雨季长等都会对电网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的经验必须适应当地。”

  量身打造

  在交流的基础上,魏宏升和同事需要将其中对技术的共识总结成制度。“比如,一项检查的流程、内容、评测和周期,会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我们结合老挝当地的情况形成一套方法再推广应用。包括我们每一次检查发现的问题,除了现场指导解决外,都会形成书面建议交付上级单位,共享经验。”

  目前,老中电力投资公司已建立符合老挝国情和业务实际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及应急管理体系。同时,公司正稳步推动质保消缺,加强与设备委托运维单位沟通联动,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深化三方技术会商机制,构建中老铁路外部供电安全风险联防联控体系。此外,老中电力投资公司还为老挝国家电力公司量身定制多期线上、线下技术交流培训,提升老方电力设备运维水平。

  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员工蓬巴松·鹏乔(Phone-pasongPhonekeo)认为,中国与老挝在电网技术方面开诚布公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有着海量的用户,经验丰富。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是电力公司的首要任务。我们希望借鉴南方电网的经验,改善老挝国家电力公司配电网的服务,获得更好的客户反馈和满意度。在合作中,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员工有着强烈的意愿帮助我们改善服务。在培训中,他们在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电网、如何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帮助。这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无人机在巡线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成为培训的重要内容。2022年至今,魏宏升和同事们组织开展了3期无人机培训,共培养了32名老挝学员,从无人机飞行原理、保管维护、安全操作规范、精细化巡视应用等理论内容入手,配合进行了大量的无人机实操练习。

  苏里亚·泰凯山第一次操作飞无人机时特别开心,一下就把飞机飞得老高,“能跟老鹰一样看到我们的变电站和线路,这种感觉太好了。关键是无人机能帮助我们缩短一半的巡线时间,更快查找到故障点。”

  魏宏升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位员工非常认真。“他用本子仔细地做记录,在本子上画草图,画出无人机遥控的模型,标注出各个方向分别是什么作用,非常用心。”

  “我感觉年轻人的心思都是一样的,都想努力学习新技术,建设自己的国家。”魏宏升感慨。

  南网报记者 刘杰 刘文慧 通讯员 徐苔林

周志军——“越南永新电厂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W020231017400685300457.jpg

  【人物名片】

  周志军,南网国际公司越南永新一期电力有限公司财务工作人员。年轻的他主动申请驻点越南,将财务工作经验运用到永新一期项目中,推动项目良性运转。同时,他也积极融入越南生活,结识外国朋友、体验越南风土人情,并与越南妻子开启人生的下一站。

  周志军说,他愿一直留在越南,为中越两国电力项目的推进奉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是周志军来到越南的第六个年头。

  作为南网国际公司越南永新一期电力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周志军负责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项目(以下简称“永新一期”)的财务工作。2018年,他主动申请前往越南驻点,人生轨迹也开始变化:他获得了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结交了热情善良的越南朋友,也收获了美好的跨国爱情。

  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周志军打算继续留在越南,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这片土地,为中越两国电力项目的推进奉献自己的力量。

  发现问题VS避免发生问题

  2015年6月,永新一期开工。该项目由南方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和越南煤炭电力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是中越两国领导人见证签约的中越经贸合作重点产能项目,也是南方电网公司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开发合作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缓解了越南电力供应紧张,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也改变了周志军的人生轨迹。

  “刚到越南那会儿还不是很适应,但家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男儿志在四方,父母都希望我出去见见世面。”2018年周志军到达越南时,永新一期已经投产,当地的其他能源基础建设工作也在陆续开展。第一次看到硕大的风机叶片从海上运过来安装时,周志军感到很震撼。

  永新一期所在的平顺省位于越南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当地土壤以盐碱地居多,且风多雨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为了转劣势为优势,当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并力争发展成为越南可再生能源中心。

  大学毕业后的周志军一直从事审计内控管理工作。入职越南永新一期电力有限公司后,他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区别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以前是要发现问题,现在是要避免发生问题。”周志军表示,以前从事审计工作的经验对他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南方电网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要求比较高,我把国内的工作经验带到这里,根据越南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及项目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的财务标准和经验优化完善财务部的基础工作。一段时间下来,我个人的专业水平提升很快。”

  永新一期高标准实现了建设“先进、可靠、绿色”示范性电厂的目标,2021年获越南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国家优质工程奖”,2022年入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名单,先后三次获越南电力集团颁发的电厂运营管理优异奖。投入商业运行后,两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技术指标优良,环保指标远优于越南国家标准。看到电厂发出的电被输送到越南千家万户和各大工厂,周志军和其他远离家乡的项目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这份工作带来的意义。

  人生下一站

  “项目招的很多当地人都会中文,且在中国企业工作,还是以中文沟通为主,交流障碍不大。”起初,周志军住在厂区内,宿舍到办公地点只需步行5分钟,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的热情友善让他在越南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周志军在越南感受到更浓厚的生活气息。电厂附近有一条沿海公路,闲暇时周志军和越南朋友经常迎着海风骑摩托车,欣赏美丽的海景。此外,唱歌也是他们喜欢的娱乐活动。“越南人很喜欢唱歌,且喜欢带动感的电子音乐,听起来让人觉得很快乐。”

  周志军也在越南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我的妻子是越南人,我们是通过社交软件认识的,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会说中文吗?’”

  他的妻子喜欢看中国电视剧。为及时追剧,她自学中文,掌握了听说能力。“我们也经常一起唱歌,她唱中文歌很厉害,而且我们都喜欢听周杰伦的歌。”中国文化在越南得到广泛传播,中国歌曲、影视作品等得到当地人的喜爱,周志军和妻子基本不存在交流障碍。

  线上线下的接触让他们彼此靠近,并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现在,周志军和妻子住在环境更好、空间更大的新宿舍,2023年底将迎来“猫宝宝”。越南和中国都有十二生肖,不同的是中国的兔年是越南的猫年。“对中国人介绍说我有‘猫宝宝’,对越南人介绍说我有‘兔宝宝’,这可是很难得的经历!”

  2023年7月,周志军首次带妻子回到中国,在老家江西待了两周。此前,他的妻子通过电视剧和短视频平台了解中国。亲身体验后,她被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美食美景、娱乐设施等吸引,表示“喜欢中国,想留在中国”。

  跨国夫妻,留在哪儿是一个问题。

  养家的压力是周志军夫妻必须考虑的问题。周志军妻子怀孕前,在越南一家保险公司上班。若回到中国工作,妻子需要劳动签证,且不会写中文,她在中国找工作的难度较大。“我的家人支持我留在越南。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俩都在越南工作,是较好的选择。”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留在越南也是当前周志军较明确的想法。中国企业拥有永新一期25年的特许运营权,期满后项目将无偿移交给越南政府。未来,若中国企业在越南有新的项目,他也会考虑继续留在越南。“能为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尽一份力,我愿意将青春留在这里。”

  南网报记者 洪嘉琳 刘文慧 黄璐 通讯员 李佳竹

万伟来拉——老挝“驻村干部”的七件事

W020231017400685306574.jpg

  【人物名片】

  万伟来拉·葡塔拉,南网国际公司老挝南塔河1号电力有限公司综合部副主任,主要负责移民安置点建设、移民搬迁和生计恢复、南塔河1号水电站环境管理等工作。在移民生计恢复工作中,万伟来拉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在中国留学时所学知识,积极开展移民安置点农业培训基地建设、打造“一县一品”等发展当地农业的相关工作。如今,安置点的移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每年9月是老挝的雨季,在雨水滋润下,琅南塔省那列县的山谷云雾缭绕,透着一丝神秘。村民聚在露台上吃着干果聊天,万伟来拉·葡塔拉(Viengvilaylak Phoutthalath)身着雨靴雨衣,正挨家挨户确认新一期牛羊养殖培训班的报名情况。

  老挝人万伟来拉曾在广西大学农学院留学4年,回老挝后成为老挝农业与林业部的一名公务员。得知南塔河1号水电站移民搬迁项目启动的消息,万伟来拉主动请缨,从老挝农业与林业部辞职后,入职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南塔河1号水电站的移民安置工作。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项目由南方电网公司采用BOT投资模式建设,目前由南网国际公司老挝南塔河1号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塔河电力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工作。

  在移民安置工作开展过程中,万伟来拉严把质量关,赢得村民信任,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万村长”。水电站投产后,他仍心系移民安置点百姓,主动要求参与公司移民生计恢复相关工作。农业培训课程便是移民生计恢复工作中的一项措施,这些培训由南塔河电力公司移民安置团队承办。

  “恢复移民生计的工作,我们主要围绕7件事来展开,分别是土地分配、建立农业培训基地、每月举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发动村民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定期发放农用工具、发展‘一县一品’、支持社区发展。”万伟来拉用中文介绍,“这些工作得以落实,有赖于南方电网公司走在前面的调研工作,还有老挝当地政府、社区的大力支持。”

  移民生计恢复进行时

  南塔河1号水电站项目移民安置工程涉及移民总人数10523人,占老挝总人口比重超过千分之一,是老挝水电项目中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南方电网公司非常重视项目移民工作,移民工作整体上分为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程及生计恢复。

  万伟来拉介绍,移民安置团队的目标是到2027年安置点每个家庭年均收入达到2600—2800美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团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村民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开拓产品销售市场。

  移民安置点属于山多树茂的山谷地带,居住的人群大多为老族。2017年,移民安置点刚建好,万伟来拉就意识到了移民生计恢复的重要性。移民安置团队的使命,不仅是帮助移民完成搬迁,还要保证移民在安置点能落地生根。据万伟来拉介绍,移民安置点的常住人口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泰国打工。要帮助移民尽快恢复生计,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很关键。

  考虑到传统农业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万伟来拉发挥所长,从农业方面入手,寻求恢复生计的办法。一方面,他带领移民安置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调研移民安置区的土壤和气候情况,寻找适合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与当地政府一起制订生计恢复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另一方面,他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前来安置点指导授课,开展长期培训合作,教授移民农业生产技能。

  “2018年,我们在帕乌多县的哈莫安置点建立了第一个农业培训示范基地。办班之前,我们走访每个家庭,向他们介绍培训班授课内容,一些感兴趣的村民报名参加了培训基地的第一堂课,内容是青蛙和鱼类养殖。”万伟来拉回忆,“一些村民上了几次课后,觉得养殖并不难,就没再坚持上课,但在后来的养殖实践中发现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才意识到从事养殖业少不了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后来培训班一发布公告,很多村民都会主动报名参加。”

  如今,在哈莫和那列的移民安置点共建成4个农业培训示范基地,根据季节和需要,每个月举办两期甚至多期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种植养殖技术、农具使用等。6年时间,安置点的移民通过参与农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实践,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过数年的实践,万伟来拉和他的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特点,积极引导村民重点发展4类特色产业:酿酒、织布、养蜂和养牛。

  万伟来拉和团队成员用一年时间,走访了解安置点移民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及安置点的自然资源情况,最终选择了这四类产业。为了更好地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万伟来拉还促成了南塔河电力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有劳动条件的家庭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017年1月,南塔河水电站的移民签署了同意搬迁协议,将近7年过去,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3年5月,记者走访了那列的普恩安置点。该安置点位于南塔河上游,共有131户村民。移民之前,在原先的村子,村民长期居住在茅草房里,过着男耕女织、物物交换的生活,村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货物运输依赖水路,家庭照明用蜡烛,生活用水是未经净化的河水。

  现在,村子修好了通往县城的公路,村民住上了砖房,家里通上了电,用上了净化水,每家每户至少掌握了4—5个增加收入的技能。对于普恩村前后的变化,村长伸出了手掌,上下一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普恩村村民希罗是一名40多岁的妇女,家里有她和丈夫、两个小孩和年迈的母亲。搬迁之前,希罗主要在家织布,村里交通不便,织好的布只能在河边与其他村民物物交换。现在路通了,商贩会定期来普恩村收购布料。希罗记得,以前的村子没通电,天一黑,她就没法织布,而现在她的织布机上方就是一盏长长的灯管,她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不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5月的老挝,白天天气炎热,希罗更喜欢等到傍晚热气稍退才开始工作。工作时间灵活了,工作效率也高了,以前希罗织一匹布需要五六天,现在只需要三四天。希罗还开始研究更精细的布匹织法,这样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除了织布,希罗在家还养了鸡,种植了芒果、橡胶和蔬菜。换作以前,希罗可不愿意种芒果,传统品种的芒果树特别高,果子还小,种植芒果吃力不讨好。参加了万伟来拉组织的农业培训课后,希罗领了新树种,她家现在的芒果树高约一米六,结果多,希罗伸手便能摘到果子。希罗的丈夫在山上种植旱稻,同时保留了打猎的习惯。去年,中国的菌草技术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他们参加培训后也开始尝试种蘑菇。掌握了这些农业技能,收入高了,希罗一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家现在用上了中国海尔品牌的电冰箱,她看到不少村民买了洗衣机,自己也有点心动。

  “像希罗这样的家庭,在哈莫和那列的移民安置点越来越多。”万伟来拉说,“下一阶段,我们要努力开拓市场,打开产品销路。”

  “我们项目所在的琅南塔省和波乔省,市场不大,如果仅局限于此,村民的收入很难提高。”万伟来拉思索着。

  这些年来,万伟来拉成功帮助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村民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甚至成为培训基地的老师,向安置点的其他村民传授养殖种植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增强了万伟来拉的信心。未来五年,他和团队计划继续开设种类丰富、专业性更强的技能培训班,以扩大安置点移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加强与各省政府的沟通合作,积极开拓市场。

  2023年,万伟来拉获评南网国际公司2022年度先进个人。“如果五年不行,那就再来五年,我会继续脚踏实地,使命必达。”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目光如炬,坚定地说。前路漫漫,但万伟来拉相信他的目标终有一天能实现。

  南网报记者 卢翛楠 刘杰 蔡思浩 刘文慧 通讯员 王娜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 一带一路,建设者

28.3K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北口综合楼 电话:010-81290870 
北京通电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ICP证060545号 京ICP备20230051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629号

select 1;